张大年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,他在明末时期非常有名。他出生于1579年,字奉泉,是江苏丹阳麦溪村人。张大年以急公仗义和乐善好施著称。在明万历年间,他曾多次据理力争,为百姓减轻赋税负担,并成功迫使徽商降低利率。明天启年间,他还负责修建宝塔,尽管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,但他的儿子张学忠最终完成了这项工程你知道吗?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,有一位名叫张大年的传奇人物,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。今天,就让我带你走进张大年的世界,一起探寻这位明末清初的仁人志士的传奇一生。
一、急公仗义,为民请命
张大年,字奉泉,出生于明万历七年(1579年),丹阳麦溪村人。他为人正直,急公仗义,乐善好施。在明万历年间,丹阳税吏增加钱粮岁耗,百姓怨声载道。张大年挺身而出,据理力争,痛陈实情,剖析利弊,最终获准将岁耗减去十之六七。此外,他还曾出面交涉徽商在丹阳开设当铺的高利率问题,迫使徽商减息为二分,减轻了百姓的负担。
二、主持修建宝塔,矢志不渝
天启年间,邑人汤道衡、贺世寿、姜志礼等议在县城东门外转河之滨建造宝塔,决定由张大年主持。在崇祯元年(1628年)正月,塔建成数层后,由于基础松动,塔座崩坍,砖砾阻塞河道,张大年因此被系狱中。
此时,张大年的长子张学忠,原在县署供职,见父亲因建塔出事身陷囹圄,心急如焚。他毅然变卖家产,重筹经费,募集工匠,清理河道,再建宝塔。张学忠食宿在工地,立誓“塔一日不成,我一日不归”。
三、父爱如山,传承家训
张大年出狱后,虽疾病缠身,仍时刻关注建塔事宜。崇祯八年(1635年),张大年病故。张学忠遵嘱葬父于未竟之塔旁。后张学忠矢志不移,不遗余力筹款督工。崇祯九年(1636年),塔身外壳建筑完成,塔顶安装。清顺治四年(1647年),完成内部装修,工程全部告成,历时20年。这座宝塔被命名为“万善塔”(俗称万寿塔),至今仍巍然屹立于东门尹公桥东南。
四、张大年的精神传承
张大年的一生,充满了传奇色彩。他急公仗义、为民请命的精神,以及长子张学忠为父报仇、矢志不渝的孝道,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
在当今社会,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精神,关心民生,关注社会,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五、
张大年,这位明末清初的仁人志士,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。他的故事,将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心中,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。让我们一起铭记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,传承他的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!